摘要:从上海市老港垃圾填埋场的污泥和垃圾渗滤液中分离筛选得到数株具有较强除臭能力的菌株,并制成复合微生物除臭剂,考察了该除臭剂对污泥和垃圾释放NH3以及恶臭气体浓度等的去除效果,并结合聚合酶链式反应(PCR)-变性梯度凝胶电泳(DGGE)技术对该除臭剂的微生物群落结构进行分析,初步探究其除臭机制。结果表明:(1)实验室小试时,48h,复合微生物除臭剂对污泥释放NH3的去除率维持在30%~45%,对垃圾释放NH3的去除率维持在25%~35%,去除效果好于EM菌剂。(2)污泥中转码头100t污泥中试试验表明,在复合微生物除臭剂投加量为0.5t条件下,24h后复合微生物除臭剂对NH3的去除率达到37.5%,恶臭气体浓度下降了19.1%。(3)PCR-DGGE结果显示,复合微生物除臭剂的优势菌种为产碱杆菌、芽孢杆菌和显核菌,与EM菌剂差异较明显,且Shannon-Wiener多样性指数明显高于EM菌剂。其除臭机制可能为化学吸收与微生物降解、抑制的联合作用除臭。 关键词:填埋场;恶臭气体;微生物除臭剂;微生物群落结构;除臭机制 近年来,随着城市化进程的加快、城市人口日益增多,生活垃圾产量以8%~10%的速度迅速增加,其中95%以上的生活垃圾是经填埋处理的。然而,填埋过程中会产生大量有毒有害的恶臭气体,可能对人类生存及环境可持续发展造成严重影响。与传统的物理、化学除臭方法相比,生物除臭法具有处理效率高、无二次污染、工艺简单、适应范围广及费用低廉等优点,已被广泛使用并得到迅速发展,该方法中的EM菌群已有较成熟的应用。但是由于微生物除臭技术存在筛选高效菌种难、见效慢,特别是针对成分复杂的垃圾除臭的微生物制剂较少,已有的微生物菌剂往往不能适应填埋场的恶劣环境,因此研发具有针对性的高效菌剂仍是研究热点之一。 本研究从上海市老港垃圾填埋场的污泥和垃圾渗滤液中分离和筛选有效除臭菌株,并制成复合微生物除臭剂,通过实验室模拟小试和现场中试研究其对填埋场NH3及恶臭气体浓度等的去除效果,并结合聚合酶链式反应(PCR)-变性梯度凝胶电泳(DGGE)技术分析了复合微生物除臭剂的微生物群落结构,初步探究了其除臭机制。 1材料与方法 1.1试验材料 1.1.1主要试验材料来源 试验用垃圾是上海市老港垃圾填埋场刚收集的新鲜生活垃圾。 试验用污泥是上海市老港垃圾填埋场垃圾渗滤液处理工艺产生的剩余污泥。 研究菌种从上海市老港垃圾填埋场的污泥和新鲜垃圾渗滤液中分离和筛选;EM菌剂购自上海某公司。 1.1.2菌种分离所用培养基 (1)牛肉膏蛋白胨培养基:牛肉膏(5g)、蛋白胨(10g)、琼脂(20g)、氯化钠(5g)、蒸馏水(1000mL),pH(7.0~7.2),121℃灭菌20min。 (2)营养肉汤培养基:蛋白胨(10g)、牛肉粉(5g)、氯化钠(5g)、蒸馏水(1000mL),pH(7.2±0.2),121℃灭菌20min。 1.2试验方法 1.2.1菌种的分离与纯化 将取自垃圾填埋场的新鲜污泥或新鲜垃圾渗滤液用无菌水稀释成10-2的溶液,采用平板涂布法将上述溶液分别涂布于牛肉膏蛋白胨培养基上,倒置于37℃恒温培养箱(SPX-250B-G)中培养24h。将牛肉膏蛋白胨培养基中的菌落采用平板稀释分离法进一步纯化,直到获得纯培养。分别转移特征不同的菌落到相应的牛肉膏蛋白胨培养基上斜面培养后,保存备用。 1.2.2菌种的筛选 先将分离得到的菌株,分别接种到营养肉汤培养基中,置于220r/min摇床(HZQ-FX)上30℃恒温培养5d得到培养物。 在5L带塞的广口瓶中加入50g新鲜污泥,按投加比为10.0%(质量分数)喷洒培养物,以加自来水作对照,每个处理设3个重复。分别在间隔12、24、48h后用恶臭气体浓度测定仪(XP-329Ⅲseries)测定恶臭气体浓度,以判定菌株的除臭效果。 1.2.3复合微生物除臭剂的制备 将筛选出来的具有明显除臭能力的微生物菌种经斜面活化后,接种到装有500mL营养肉汤培养基的三角瓶中,置于220r/min摇床上30℃恒温条件下,培养至对数生长期(3~7d),即得复合微生物除臭剂。 1.2.4复合微生物除臭剂除臭效果评价 (1)实验室小试试验 取100g新鲜污泥或500g新鲜垃圾平摊于4个培养皿中后,按投加比为0.5%喷洒除臭剂,放于塑料袋中,充气60L后扎紧密封。分别设置投加EM菌剂和自来水作为对照。每个处理设3个重复。每隔一段时间用NH3速测仪(GDYK-301S)测定其NH3浓度,以比较不同除臭剂对NH3的去除效果。 (2)中试试验 为考察复合微生物除臭剂在实际运用中的除臭效果,选择了某污泥中转码头的污泥池进行试验研究。池内共有污泥200t,将其中100t装船,在污泥装船过程中喷洒除臭剂,共喷洒0.5t,船上喷洒除臭剂的污泥为试验组。污泥池剩余100t污泥不喷洒除臭剂作为对照组。24h后各检测一次NH3、H2S以及恶臭气体浓度,考察除臭效果。 1.2.5复合微生物除臭剂中微生物群落结构分析 应用PCR-DGGE技术分析复合微生物除臭剂中的微生物构成和多样性,以探究其除臭机制。采用细菌基因组DNA抽提试剂盒分别提取复合微生物除臭剂以及EM菌剂的DNA后,采用细菌16SrDNAV3区通用引物F357-GC(5’CGCCCGCCGCGCGCGGCGGGCGGGGCGGGGGCACGGGGGGCCTAC-GGGAGGCAGCAG3’)及R518(5’ATTACCGCG-GCTGCTGG3’)对样品进行PCR扩增。PCR反应体系为:4种脱氧核苷酸的混合物(dNTPs,10mmol/L)1μL,10×PCRBuffer(不含Mg2+)5μL,MgCl2(25mmol/L)4μL,上游引物F357-GC(20μmol/L)1μL,下游引物R518(20μmol/L)1μL,模版DNA2μL,TaqDNA聚合酶(5U/μL)0.5μL,加双蒸水补至50L。反应程序:94℃预变性3min,94℃变性30s,57℃退火45s,72℃延伸40s,共35个循环,72℃下延伸7min。PCR扩增结果通过1%(质量分数)的琼脂糖凝胶电泳进行检测。 采用Bio-Rad公司的Dcode基因突变检测系统对PCR反应产物进行DGGE分离。DGGE所用的凝胶质量分数为8%,其变性梯度范围为37%~55%。上样量为6μL上样染料和30μLPCR产物。其运行条件:在1×TAE电泳缓冲液(20mmol/LTris,10mmol/L冰乙酸,0.5mmol/L乙二胺四乙酸(EDTA),pH7.4)中,60℃条件下,200V运行3min,然后180V运行270min。DGGE完成后,取胶用含GelRed的溶液染色30min。采用美国Tan-non公司的Gel-Doc2000凝胶成像系统,获取胶图。 将DGGE凝胶中具有代表性的特异性条带切下,回收其中的DNA,并以其为模板,F357(5’CCTACGGGAGGCAGCAG3’)与R518为引物,进行PCR扩增。取扩增成功的PCR产物进行测序。 2结果与分析 2.1除臭菌株的筛选 经过多次分离和筛选,得到数株具有明显除臭能力的菌株。小试试验结果表明,这些菌株12h后对恶臭气体浓度的去除率在10%~15%;随着时间的延长,除臭效果逐渐上升,48h后恶臭气体浓度的去除率维持在20%~34%。筛选的这几株菌株对恶臭气体浓度均具有一定的去除效果,考虑将其复配使用。 2.2复合微生物除臭剂的实验室小试除臭效果 通过实验室小试研究了复合微生物除臭剂(投加比为0.5%)对污泥及垃圾释放NH3的除臭效果,并与EM菌剂的除臭效果进行了比较,结果如图1和图2所示。 从图1和图2可以看出,复合微生物除臭剂和EM菌剂对污泥及垃圾释放的NH3均具有一定的去除作用,且复合微生物除臭剂的去除效果稍优于垃圾填埋场目前使用的EM菌剂。48h,复合微生物除臭剂对污泥释放NH3的去除率维持在30%~45%,对垃圾释放NH3的去除率维持在25%~35%;EM菌剂对污泥和垃圾释放NH3的去除率分别为22%~28%、20%~24%。此外,复合微生物除臭剂对NH3的去除率逐渐增大,而EM菌剂对NH3的去除率则呈现逐渐降低的趋势,其原因可能为前期NH3的去除主要是由吸收作用完成;后期吸收饱和后,由于复合微生物除臭剂是从垃圾渗滤液或污泥中筛选而来,相对于EM菌,其对于垃圾具有较强的针对性,可以更高效地利用恶臭物质。 2.3复合微生物除臭剂的中试除臭效果 表1为复合微生物除臭剂对某污泥中转码头100t污泥的除臭效果。从表1可以看出,24h后,复合微生物除臭剂对NH3的去除率达到37.5%,恶臭气体浓度也下降了19.1%。陆文龙等采用复合微生物除臭剂进行现场试验,结果表明,在5d后复合微生物除臭剂对污泥填埋单元中H2S、NH3、CS2和恶臭气体浓度的抑制率分别为12.6%~29.7%、19.7%~56.1%、1.0%~11.1%和57.8%~65.3%;在48h内,对生活垃圾集装箱中H2S、NH3、CS2和恶臭气体浓度的抑制率分别为25.9%~52.8%、23.6%~60.0%、0.7%~29.7%和25.0%~57.8%。由此可见,复合微生物除臭剂具有较好的除臭效果,在实际垃圾恶臭污染控制方面具有潜在的应用价值。 2.4复合微生物除臭剂的群落结构分析与除臭机制研究 PCR-DGGE技术常用来分析环境样品中微生物菌落构成的多样性。为了探究复合微生物除臭剂的除臭机制,对复合微生物除臭剂的菌群进行了群落结构分析。复合微生物除臭剂及EM菌剂中细菌PCR扩增产物的DGGE图谱见图3,其中DGGE条带测序结果见表2。
从图3可以看出,两种不同除臭剂的菌种丰富度都较低,微生物组成较简单。但是两种除臭剂条带之间差异较明显,Shannon-Wiener多样性指数计算得出复合微生物除臭剂的Shannon-Wiener多样性指数为2.14,高于EM菌剂(1.75)。经测定,复合微生物除臭剂的pH为3.0~4.0,EM菌剂的pH为3.0,表明这些菌种在培养过程中会产酸,在强酸性环境中,不耐酸的微生物生长会受到抑制,因此EM菌剂中的Shannon-Wiener多样性指数较低。 本研究中对主要条带割胶测序,结果表明,复合微生物除臭剂中优势菌种为产碱杆菌属、芽孢杆菌属和显核菌属,而EM菌剂中主要含有乳酸杆菌属,这些菌在发酵过程中会产生大量的酸性物质,降低EM菌剂的pH。根据以往报道,芽孢杆菌(犅犪犮犻犾犾狌狊)、显核菌、巴斯(氏)德菌、乳酸杆菌、链球菌、红螺菌以及醋杆菌等在微生物除臭方面具有较好的效果。 结合两种不同除臭剂的除臭效果试验及对其中微生物群落结构的研究,推测恶臭气体的去除可能主要是化学吸收与微生物降解、抑制的联合作用。两种除臭剂都呈现较强的酸性,因此在投加除臭剂后,NH3等碱性气体被大量吸收,有效降低了释放到环境中的恶臭气体浓度。同时,酸性环境能有效抑制恶臭气体产生微生物的代谢活动,改善有机物的分解途径,减少NH3和H2S等的释放量和胺类物质的产生。随时间的延长,除臭剂对NH3等碱性气体逐渐达到吸收饱和状态,后期主要是靠微生物降解作用去除NH3,即以NH+4的形态被微生物吸收,作为营养物质通过新陈代谢作用为微生物所分解、利用,最终将其氧化分解为CO2、H2O、NO-2、NO-3、S、SO2-3、SO2-4等,从而使恶臭物质得以去除。 3结论 (1)从填埋场污泥和垃圾渗滤液中分离筛选得到数株具有较强除臭能力的菌株,并制成复合微生物除臭剂。实验室小试时,48h,复合微生物除臭剂对污泥释放NH3的去除率维持在30%~45%,对垃圾释放NH3的去除率维持在25%~35%,去除效果好于EM菌剂。 (2)污泥中转码头100t污泥中试试验表明,在复合微生物除臭剂投加量为0.5t条件下,24h后复合微生物除臭剂对NH3的去除率达到37.5%,恶臭气体浓度下降了19.1%。 来源《换进污染与防治》
转载请注明:http://www.0431gb208.com/sjsbszl/16.html